2010年6月19日 | 标签:

× 我一直深爱着你

这个本来是知了会上次的作业,看完了以后一直不知道该怎么写,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 不请自来

这个是开着电视随便碰上看的,是韩国电影《蔷花,红莲》翻拍的美国版,恐怖片。其实这应该算一个烂片,没什么可写的,但是看完以后觉得它和《我一直深爱着你》有个相似的地方,都是到了电影的结尾以后真相大白。但是这个烂片最后揭开的谜底,比《深爱着你》要高明很多。

电影讲的一个小女孩,她的母亲在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中去世了,她和她的姐姐怀疑是爸爸的女朋友,他们的“后妈”做的手脚。她们一起调查这个后妈的历史,发现她原来是个杀人犯,做护士的时候杀死了自己照顾的三个小孩子,然后隐姓埋名逃脱法外。她们有了确凿的证据,确认她是杀害自己母亲的凶手。在准备向父亲揭露真相的时候,后妈的毒手又伸向了她们。这个女孩的姐姐在最后关头保护了妹妹,杀死了后妈。。。

电影看到这里其实都没什么可说的,那些恐怖镜头也毫不恐怖。但是电影的最后真的真相大白的时候,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这个谜底是全片仅有的看点,这里就不剧透了,但是它故事的设计,我觉得只有《第六感》才能相比。

和《不请自来》相比,《深爱着你》最后的真相不出任何人所料,朱丽叶是因为儿子得了不治之症,痛苦不堪,所以对他进行了安乐死。因为自己亲手杀死了儿子,人生对她失去了意义,所以她在法庭上没有做任何解释,宁愿让别人认为她是毫无人性的拭子杀人犯。

X 我一直深爱着你

继续说《深爱着你》。它电影的结尾给电影减了点分,但它还是一部很好的文艺片。对它印象最深的是朱丽叶的妹妹对她的深情。朱丽叶作为一个杀死自己儿子的杀人犯,被判入狱15年,她的父母不再认这个女儿,不再和任何人提起她。只有还年幼的妹妹一直惦记着她,每天在日记上写上朱丽叶的名字,在朱丽叶出狱以后把她接到家里,帮助她适应监狱外面陌生的生活,最后终于让姐姐讲出了保守多年的秘密,解开了心中的节。

电影的情节很淡,没有什么戏剧性的冲突。妹妹对姐姐的爱,和母亲对儿子的爱,让小女生们潸然泪下。

女主角是演《英国病人》的那个,对女演员来说,十年真的是很长的时间。岁月神偷,偷的就是她们。

× 杜拉拉升职记

那天在北京,和久仰的Snoopy和欣燃吃饭。吃完饭他们去看杜拉拉,我一个人孤独的回家了。很多天以后,有人在泡网贴了个Youtube视频的链接,我终于孤独的看完了《杜拉拉升职记》。

作为一个目标一亿票房商业电影,我觉得它拍得已经很不错了。原著里主要讲杜拉拉的“升职”,电影的侧重点改到杜拉拉的办公室恋情,这是商业片的必然选择,没有爱情,没有俊男靓女,怎么会有人来买票?电影里的北京是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公司里的秘书们天天穿新衣服,长的最不好看的也和莫文蔚差不多,多么的让人向往。。。

徐静蕾作为导演比演员还是要强些,她真是太不会演戏,演不好除了她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类型。不过也不能对商业片要求太高了,如果徐静蕾幕后没有强人帮助,那么她拍出这个片子还真了不起,以后作为导演的身价又上了一个台阶。

× 叶问(二)

在初春的北京,见到了久仰的不是我,还有和她如胶似妻的呆呆呆呆。我们没有吃晚饭,捧着爆米花去看电影。看电影的时候不是我一定要和呆呆呆呆坐在一起,离我很远,我只好孤独的和dodo一起看完叶问,二。

叶问一我都没看过。这些国内大片我以前一向是鄙视看的,见了不是我才发现,他们这些专业电影人们对这些商业大片是一个不拉的看。我心中暗暗的对他们点了点头。

电影最大的看点是香港来了个英国大力士,把很多武林高手都打败以致打死,还说他们是东亚病夫。最后叶问终于出场打败了他,为我们中国人增了光。这个桥段从霍元甲就开始在拍,拍了几十年也没拍出什么新鲜的。看来拍功夫片拍到叶问这个年代也就到头了,再往后拍,各国的大力士都不来中国了,中国武林也没有少林武当和左冷禅叶不群,没有同仇敌其的对手,那些看电影的爱国小将们还怎么鼓掌欢呼呢?

× 岁月神偷

在春天的杭州,见到了久违的马达和久仰的方恨少大橘子。大家开车一路南下,每到一处,就去找电影院,想看看久仰的《岁月神偷》。无奈车开到哪里,哪里这个电影就立刻下档,沿途找到的只有洗脚房,洗头房,桑拿房,还有钟点房。

在初夏的北京,又见到了久违的方恨少,大家顾不上吃饭,带着Snoopy和dodo直奔电影院,赶上了下档以前的最后一场《岁月深偷》。

为什么这个电影大家会好评如潮,豆瓣上评分8.8分?我以后再也不相信豆瓣的打分。

一个纯粹的煽情片,而且一定要用白血病来煽情,30年前的血疑已经煽过了啊。

为什么叫岁月神偷?就因为那个小男孩喜欢顺手偷个东西,因为岁月把生命偷走了?

它让我想起了《甜蜜蜜》。这样的怀旧文艺片,甜蜜蜜是不是个顶峰?

从商业片的角度,还不如杜拉拉好看。

除非看电影的时候有人扶在我的肩头上流泪。

而且她是女滴。

而且最少要莫文蔚那样滴。

7 条评论 (240 次阅读)
2010年5月31日 | 标签:

出生在天津这么一个城市,上学上到20岁也没离开这里,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没怎么坐过火车。

靠边在考上大学的时候才第一次看到火车,我应该比他强点,很早就去过北京,但是不是坐火车去的,没印象了,只记得小学春游去看天安门的时候,是戴着 红领巾,牵着女同学的手,坐在大汽车上。

大学的寒暑假,去过无数次火车站,都是送人去的。和男同学依依惜别,拥抱痛哭,和女同学依依惜别,拥抱接吻。年轻人啊,就是重感情。

真正大规模的坐上了火车,就是最近的这两个月,在京津两地奔波,坐在宇宙最快的动车上。有时候带着老婆,有时候带个娃,有时候带着两个娃,有时候幻 想带着两个老婆。。。

火车的速度实在太快,29分钟就到了。随身带了一本书,怎么也看不完。看不完的后果就是,每天都在看。

那是台湾带回来的禁书,一本日记,记的都是21年前在广场上的事。

21年前我还有点小,没赶上那拨。但是那时青春年少的我志存高远,每天放学就骑车跑到各大院校,看大字报,听演讲,领传单。现在家里还能找到一些同 学们排队躺在广场上休息的照片。虽然记性越来越差,对那时候发生的事情,却过目不忘。

有一天在外语学院墙外听一位大学生哥哥演说完毕,他说转身就要再去北京。有人问,需要买车票吗,他略带得意的说,不用,把学生证给他们看看,然后就 畅通无阻。

可以免费坐火车,多么美好的事啊,从此就很神往。

那时候并不懂什么,但也凭着一腔热血,上街游行,走十几公里,喊的喉咙嘶哑。那时候打倒最多的,是一群叫“官倒”的人,不知道他们现在改了什么名 字。

还记得一个大学生姐姐,捧着捐款箱,振臂一呼,一下子就有无数的人把钱放到那个箱子里,我看到几张十元大钞,对那时候的我来说,那是巨款。

那时候还并不明白,那么多人在广场上,想要的是什么。他们说,要一个说法。其实,他们只是想说,自由的说。

那时候还天天看新闻联播,那位赵书记,他拿着大喇叭,走上公共汽车,看着那么多大学生坐在那里不让座,哭了。他只好说,我们已经老了,无所谓,你们 还年轻!

现在,那些“还年轻”的也快老了,而更年轻的那些大学生们,已经真的无所谓了。他们也没什么想说的了,给他们一个魔兽,就足够了。21年前的那段历 史,对他们来说,就是历史课本上的一页纸,如春梦了无痕,一翻就过去了。

但是,象我这样半老不老的,因为在那个时间,正好在那里。于是看见了,于是不敢忘记。

几天前走路到了广场,旁边的麦当劳24小时营业,奶昔已经卖光了。站在天安门下,马路这边,一个非洲的黑哥哥搂着一个温州的胖妹妹,马路那边黑黑 的,空无一人,连便衣都没有,只看见一个纪念碑。

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在那个广场上,盖起另外一个纪念碑。或者,至少,在我们谈论广场的时候,不用算计着那些关键字,咬文嚼字。

明天又要坐火车进京了。每小时350公里,已经是在飞奔了,但是来去火车站的时间,还是有点长。希望下次去广场的路,可以走得更快一点。

又到六月份了,为火车记。

96 条评论 (538 次阅读)
2010年4月4日 | 标签:

4月1日已经过去了,那天是张国荣自杀的日子。作为曾经的张国荣的大粉丝,对他的死一直有些麻木。记得那天听说他自杀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前年开车9个小时去看张国荣演唱会迟到了一个小时,那一个小时的演出,以后再没机会补上了。

因为这个日子,有些关于霸王别姬的讨论,看了以后有点感想,写在这权当充数,先算个作业吧。

霸王别姬是很好的电影,在这个好电影里,陈凯歌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李碧华的原著没有看过,但是看李碧华作品改编的其它电影,青蛇,诱僧,秦俑,胭脂扣,可以想象她的小说的奇思巧妙之处,但是也能看出它们的格局就那么大。这么一个小说做底子,可以拍出一部滚滚红尘,可以拍出一部活着,但是也可能拍出一部天地英雄。我也从来不觉得演员的表演会对电影有决定性的作用。套用NBA的用语,只凭着好演员的表演可以拍出一部good movie,但是不可能拍出一部great movie,movie要想great还得靠导演。

方恨少对陈凯歌全是偏见(为什么每次打出来都是方很少?),他并不是只蒙了一部霸王别姬。以前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最近看了黄土地,然后明白了在八十年代,在红高粱拿到金熊奖以前,为什么陈凯歌在中国电影界有那么高的地位。那时候他刚从学校毕业,所以电影拍的有点“拿着”,有点做作,有点装B。但是还是可以看出来陈凯歌对电影这个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是和他同时代的人比不上的。田壮壮比不上,张艺谋也比不上。黄土地原来的剧本叫《深谷回声》,一个革命战争故事,去google一下就知道陈凯歌是怎么化腐朽为神奇的了。

龙二觉得活着比霸王别姬好,我倒是觉得活着是多亏了这么一个great的小说。张艺谋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全中国第一,但是他自己编不出好本子,当年他那些好电影全靠他每个月买好几十本文学杂志看来的剧本。活着,伏羲伏羲,萬家訴訟,都让他抢了先。看过余华的原著的人,会觉得张艺谋把小说里强大的冲击力拍成了一杯白开水,反正我当初就是这么一个感觉,不是觉得不好,但是因为原著的底子,有点失望。当然这也许不怪张艺谋,他给改成那样都被禁了。

不是我你到底是谁老师也看了韩国电影了。去年有段时间无聊,狠命的看了些韩国片子,都是号称过去十年韩国电影高峰中的精品,杀人回忆,金基德那些,还有就是这个老男孩。看完以后,怎么说呢,觉得都能看,比中国近十年那些大片要强多了,但是总觉得差这么点意思。就好象韩国美女们,虽然都那么漂亮,但是知道都不是原装的,所以看着没那么爽。

其实这礼拜是想向大导演塞吉·里昂致敬的。塞吉·里昂是谁?就是拍美国往事的那个,他从前的职业是在意大利给美国人拍西部片,用现在的话就是外包。如果你最近几十年的电影看的比较多的话,再看这些意大利外包片会觉得很的地方都似曾相识,没错,那些电影都是抄他的。

西部往事,黄金三镖客,黄昏三镖客,荒野大镖客,这四个是一个套餐,因为还有四个小时就要启程给王佩送IPad去,只好暂时不写,待到了那风沙雪月之地再补交作业,会长原谅则个。

7 条评论 (337 次阅读)
2010年3月26日 | 标签:

以下摘自《红色往事--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
  
  1972年,在《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上,江青号召给孩子们拍摄电影。
  1974年,《闪闪的红星》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
  江青在审查时看到“小小竹排向东流”一段,不禁大喊:“让那些资产阶级的王八
蛋看看,我们无产阶级的作品多么抒情啊!”
  当江青见到该片导演李俊时,江青紧紧握住他的手,兴奋地高声叫着:“我可得宝
了!可得宝了!画面真美啊!真抒情啊!你们是怎么拍的?”
  随后,江青对《闪闪的红星》的修改提了一些意见,共计34条,谈话记录如下:
  《闪闪的红星》是部好片子,我很喜欢,还有些不足的地方,可以再细磨一下,搞
得更完美些。一部好片子是可以演几十年的,一定要改好。
  1.冬子在树杈上喊椿伢子时,视线是平的,是向远处看,而椿伢子来得很快,就在
树下,视线不对。补椿伢子应声的镜头。椿伢子上树的时候冬子可拉他一下,注意先要
接得上。
  2.冬子看到潘行义去找红军时,说话声音太大。补冬子给父亲悄悄说话的大近景,
和春伢子在一旁注意听的近景。
  3.在地上的银圆、珍珠等物,光太暗,把银圆擦亮些,有点反光。
  4.吊打时冬子脸上没有伤痕,但后来又有了,接不上,要增加伤痕。还要增加冬子
反抗的声音,如狗腿子捉他时,说:“你凭什么捉我?”吊打他时,可说:“你为什么
打我!”
  5.给小战士(李志玺)两个近景,很多戏都有他,就是导演没有给他一个近景。要
给他几个近景,这个人物就出来了。
  6.宋大爹打鼓时后面要抬起头来。
  7.片歌要分两段,前段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打倒土
豪劣绅,是民主革命的任务,这样,政治上才完整。
  8.冬子被胡汉三打晕倒后,应该是闭着眼睛的。春伢子把他抱起来喊他以后,慢慢
睁开眼,又愤怒又焦急地说:“胡……胡汉三跑啦!”
  9.潘行义取子弹时,增加冬子通过窗口看的两只眼的特写。外面戏不对路,太平了
。整个改。
  吴修竹来叫小冬子,冬子要吃惊回头,吴修竹问话不要离开窗口,冬子的回答要果
断有力。
  10.冬子父母话别时,室内应挂些辣椒、生了绿芽的姜和油菜,要有红绿和中间色
。色彩要集中使用,不要分散。
  11.按当时情况,红星要红布或红丝绒做。(陈亚丁说:“改红星要牵涉到夏季外
景,有困难。”)有困难就不用改了,不是原则问题。
  12.冬子、宋大爹、母亲雨中看胡汉三,不清楚,应该先看到白狗子押群众过去,
三人躲进墙角,冬子看胡汉三应是主观镜头,现在视线方向不对。
  13.母亲山窝棚唱歌要增加红星特写。
  14.歌声不像母亲唱的,声音、口型都不对。
  15.冬子想念红军时,不要闭眼。应是睁眼向前凝视,慢慢出神,然后叮咚声,花
开。幻想完以后,仍回到凝视出神。
  16.“我就是党的孩子”说得不像孩子的语气,应该是:“那我就是党的孩子啦!
”还有冬子说:“吴大叔说的,不能等!”语气太轻,没有分量。
  17.胡汉三来捉母亲时,灯火的出现远近都差不多。应该由远而近,还应有狗叫。
敌人逼近时,要有很近的枪声,因为敌人靠近了,很危急了,母亲才下决心留下掩护群
众。母亲打完第一个手榴弹后,要突围往前跑,敌人发现是冬子妈,叫喊捉住她,一排
子弹打在她的脚下,突不出去了,然后才又回来,继续战斗。打完第二颗手榴弹,还可
以用“单打一”的土制手枪打出一发子弹,直到最后屋内一切能打的东西都打完了,才
拿起一把菜刀,把上来的敌人砍倒一个,又上来一个,举刀又砍,一根着火的木梁掉下
来,把敌砸死。这时大火烧起,她转身上楼,接土楼大火的远景。在火化红旗时,要在
红旗上叠出母亲左臂负伤,衣服扯破,高举菜刀的塑像。
  菜刀要有伏笔,有特写,举起来后刀上要打光。开始出现刀时,还可有个菜墩子,
先把菜墩子打出去。(陈亚丁:可以把屋内着了火的东西当武器打出去。李俊:母亲可
先带群众上山,敌人追近跑不掉了,才打出手榴弹,进入半山路边土楼,阻止敌人,掩
护群众脱险。)这些想法好。母亲战斗时,中间要穿插冬子听到手榴弹声震惊、流泪、
但仍决心带群众上山的镜头。大火烧起后,冬子阻止群众去救母亲时,冬子的特写要流
出眼泪,最后的大特写还要长些。
  18.冬子要求当红军时,增加一个红星的特写。
  19.冬子磨刀时要有一个特写。
  20.打柳溪后,小冬子到废墟前母亲牺牲的地方,要在红旗上再叠印出现一次母亲
就义时举刀的塑像。并出现“映山红”音乐,吴大叔等在音乐声中走近。
  21.“严禁盐米进山”的木牌,看不清,看不清就没有悬念。一定要看清,甚至可
推近。
  22.青年战士给冬子送大衣,盖上后掖好,摸一下冬子的额,有个近景,然后转身
,向修竹微笑。放哨时,冬子给送去大衣,这时还要有个青年战士和冬子的月光下近景

  23.冬子往战士篮子里倒野菜时,应有两个人感情交流的近景。
  24.冬子喝吴大叔给他特意加了盐的野菜汤时,应有一个冬子感动得眼含泪花的近
景,然后再往锅里倒。
  25.冬子给大家盛饭听到了吴大叔喊他,先答应一声,然后再说“帮个忙”,走开

  26.宋大爹的竹寮里光都太亮,比屋外还亮,没有光源,可从小窗进来侧光。
  27、吴修竹说“茂源米号要找一个小学徒”,听不清楚。米店老板和靖卫团孙副官
说话时,也有很多地方听不清楚,如“明天一早”等。
  28、冬子在米店看到老板有米不卖,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应先叠化出来,后叠出
“今日无米”的字。
  29、两个孩子夜话时,冬子说:“咱们在这儿也是打仗啊!”应该是“咱们在这儿
不也是打仗吗!”
  30、胡汉三吃饭,不要从开头拍起,应从中间起。叫胡汉三多喝几杯,发有醉意,
不然冬子跑不了,胡汉三会整他的。冬子上楼后,先听到胡汉三打呼声,听一听动静再
开门。门一开打呼声变大。火烧时,划火柴,打呼声都要有。倒油时,胡汉三先向外翻
个身,冬子忙伏身床边,此时再给冬了一个侧伏身窥视的特写。胡汉三躺得不舒服,又
翻身朝里睡着了,然后倒油放火就更合理了。胡汉三走路,盘问小冬子,直到火烧,都
要有喝醉了的感觉,说话也是一样。
  31、在米店门口冬子让春伢子给宋大爹送信时说:“我是党的孩子……”说得太平
,要斩钉截铁,像下命令一样。
  32、冬子在尾声看到爸爸时,应有个眼泪掉下来的特写。
  33、熬盐时吴大叔来,冬子见到要扑去搂住吴大叔的脖子。吴大叔抱住冬子,慢慢
放下来,再讲话,热情些,孩子气些。
  34、旁白中说:第三次“左倾路线造成的恶果”,加一个“所”字,“所造成的恶
果”。尾声要有结束的旁白,总结童年,展示未来。

7 条评论 (526 次阅读)
2010年3月24日 | 标签:

锦绣山河一把火,这是谁翻译的名字,愚蠢透了。电影名字直译成英文是Pretty Village, Pretty Flame,再直译成中文,是“美丽的村庄,美丽的火焰”。

又是一部反映前南斯拉夫解体后战争的片子,和《地下》有些不同。《地下》讲的是60年历史长河中,战争对南斯拉夫各民族人民的影响,这部《美丽村庄》主要讲的是波黑战争。二战以后仗打的不多,波黑战争是在欧洲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打仗的双方,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在同一个地方共同生活了50多年,说的语言都完全相同,为了争地盘就可以打成这样。相熟的亲戚,最好的朋友,因为是不同的民族,被卷入战争,站在了不同的阵营,就会举起枪互相杀戮。反思战争的电影很多,我们看到最多的大概是美国拍的越战片。但是美国拍不出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就算拍出来,政治立场也会和《美丽村庄》相反。在国际主流观点中,塞尔维亚族在波黑战争中是邪恶的一方,他们拒绝联合国的调解,对穆斯林进行种族屠杀,被联合国军队大规模轰炸,还捎带炸了中国领事馆。在电影里,塞族游击队的队员们才是活生生的人,是电影的主角,那些穆斯林们,只不过是在隧道外面叫嚣的一群敌人而已。

看过这个电影,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一个人可以从讨厌战争,躲避战争,到被动的卷入战争,到最后对敌人产生巨大的仇恨。电影的主角米兰,从小和穆斯林小胖是最好的朋友。战争开始的时候,米兰的母亲被杀,他自己也被动的加入了游击队。直到那时候,他也并没有太多为母亲报仇的想法,他更愿意的还是躲起来,逃避这个战争的存在。一切在他们的小分队被他领进那个隧道开始,不同了。小分队被敌人堵在隧道里,没有救援也没有水,外面的穆斯林们,包括好朋友小胖,杀死他的战友,把他的小学女教师赶进来做人肉炸弹,用语言羞辱,刺激他们,播放那些前南斯拉夫的歌曲,让他们精神崩溃而自杀。经历了这一切的米兰被救到医院,看着又一个战友在病床上死去,在那时候他心中的仇恨,已经足以让他拿着一把小小的餐叉,爬到隔壁病房,去杀死一个素不相识的穆斯林军人。

战争是由敌视和仇恨带来的,而战争本身,又带来更多的敌视和仇恨。

电影本身最大的特点是不断的闪回。米兰和幸存的战友们在医院里回忆隧道里的日子,在隧道的时候故事,又会以每个人为起点闪回到他战争之前的经历。闪回的次数多而复杂,但是看电影的时候并不会觉得乱。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们也更多的了解小分队每个人的背景,知道他们是怎样进入到这个战争来的。最重要的一次闪回,是在电影的最后,电影回到米兰和小胖小时候,最终进入到那个废弃的隧道,看到的是层层堆积的带着血的尸体。这个闪回在最后揭开了谜底,也对应了米兰后来在隧道经历的那场战争。

看过这个电影的人都会在想,为什么说着同一种语言,从小一起长大,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人,会端起枪互相射击。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还少吗?1949年10月1日,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庆祝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并没有什么新中国,中国还是那个中国,只不过是一群中国人,打败了和他们同民族,说着同样语言,有着同样文化传承的另外一群中国人,如此而已。

10 条评论 (233 次阅读)
2010年3月14日 | 标签:

最近看了三个电影,《本命年》,《出租车司机》,《八部半》。有的是布置作业看的,有的是不小心看的。其实每部电影都值得花上几个钟头写一写,不过还是搁着一块写写吧,省得到最后一个也没写出来。想到啥就说啥。

《本命年》

这电影印象最深的是程琳。上次看《本命年》大概是20年以前了,但是她在电影里唱的那些歌,到现在都还记得。程琳比王菲大不了两岁,如果她晚红两年,也许到现在也还有王菲那样的地位。她的声音一点不比王菲差,而且有特点,一听就能认出来。可惜就这么了无痕迹了。拍本命年的时候她一定不会想到,那就是她最后最后的辉煌了。程琳是因为侯德健的支持才达到了那个高度,后来也是因为侯德健被封杀,也许她不应该抱怨什么。看了侯德健的《祸头子正传》,才知道他们两个在89年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分手,从此再未见面的。程琳因为侯德健用奔驰车替他爸爸买房子而大发雷霆,逼得侯德健把送出去的车又要回来,这样的事,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女性做出来,一点也不稀奇。

电影通篇都在讲李慧泉的性压抑。李慧泉的悲剧结局,也许和他生长的环境有关,也许和他自己的性格有关,但是电影没有深究这个。他到死都是个连手淫没做过的处男。他可以分分钟内把对面的人打趴下,可以帮方叉子打架坐了三年牢,但是除此之外,他就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师们希望教育出来的好学生。看着毛片旁边女的脱光了衣服叫他大哥,他只敢把被单掀起来看一眼,然后义正言辞的说“别来这套”。程琳只轻轻摇头说了声“不”,他就会默默的走开。程琳到最后他死,也从来不知道他对自己有多喜欢,这是最可悲的。如果李慧泉是方叉子,或者李慧泉是梁天,他都会生活的自在的多。可是在李慧泉的世界里,最好的朋友不知踪影,最爱的人一边随便和别人上床,一边对他说不,他已经没有任何出路了。如果不是被捅死,他自己也无路可去。

姜文的表演是电影成功的一半。不过他演的好的电影太多了。

《出租车司机》

和《本命年》确实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罗伯特德尼罗,也是因为在自己的世界里找不到出路,而选择了极端的暴力来解决所有的问题。他无法成功的爱情,也同样是被埋葬的最后一条出路。他也有着和李慧泉相似但是又完全不同的背景:越战归来的退伍兵,没有读过什么书,对纽约这个肮脏的城市充满了憎恨。

整个电影看完,给我一种很流畅的感觉,也不知道这感觉是怎么来的。很喜欢罗伯特德尼罗说的那些台词,you talking to me?一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可以在三分钟内把选举团的秘书说的心动,我都替那小姑娘佩服他。可惜头一次约人家看电影竟然就是”瑞典性教育指南”。可见看电影太少的坏处。想起上高中一个还挺熟的同学告诉我,他从来没有自己买电影票看过电影,我当时气得想一脚把他从自行车上踢下去。

《出租车司机》其实拍的没有《本命年》那么朴素,马丁斯科西斯,大导演的成名作,花样还是不少的。比如电影里消防水龙头坏了好几个,水哗哗的喷出来,正好都替罗伯特德尼罗来洗刷纽约那些肮脏的东西。到最后他自己用枪来洗刷了。

看了些别人的影评,又看了一遍,收获也不小。说几个镜头:

taxi-driver2

选举候选人是个多么虚伪的人。看导演安排了个什么地方让他举起双手。

taxi-driver3

在电影院不欢而散以后,给秘书姑娘打电话。到最后镜头转到空旷的过道,罗伯特从镜头消失。寂寞无助的感觉。

taxi-driver1

和秘书姑娘喝咖啡,两人谈的投机,人家女生都在说“如果我不这么想我就不会来这里了”。但是两个人之间,被一道窗框和一个餐巾纸盒子形成的分界线,完全的分开。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八又二分之一》

大师的作品,十几年前,那位老电影艺术家在哈佛向我推荐的第一部电影。他说,只看商业片就一辈子只能看商业片。现在,十几年以后,终于把这电影看了。多亏当初没有一听到片名就去找来看,否则,只能沮丧一番,然后继续去看商业片。

这电影值得花上一天的时间,看上三遍,写一万字的影评。一个导演的现实,回忆,梦境,幻想,融为一体,一个电影中的电影,一个导演拍的导演,看上去很复杂,不是吗?

但是其实就算不那么仔细看,也能看的明白,它就是讲一个导演拍不出电影来,而苦恼,胡思乱想的故事。它没有《太阳照常升起》那样故弄玄虚。

看完这个片子,我在想,为什么和《本命年》那样,朴素写实的好电影相比,《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电影,会更容易被人提起呢?

其实并不在于这两类电影那一类更好。只是我们在学习前人的电影的时候,希望更多的能看到变化。《本命年》这样的好电影,十部里面拿出一部讲一讲就可以了,《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每一部都和其它的不同。而且,给电影史带来变革的,更多的是《八又二分之一》这样的电影。

8 条评论 (355 次阅读)
2010年3月8日 | 标签:

刚看完奥斯卡颁奖。今年红地毯真没意思,年轻一代没什么漂亮的老的象妮可基德曼珍妮特安妮斯顿又都不来了。就觉得演在云端那女的还不错,前几年的无间道风云也是她演的。趁今年出了点名赶快再脱两件吧,不然再过几年脱了也没人看了。

颁奖看到最后,发现阿凡达要玩完,本来以为怎么也得安慰安慰给个最佳导演,结果是啥都没有。拆弹部队还没看,不过感觉上它也不会超过crash,但总会比去年的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好些。

其实一直在替奥斯卡头疼,因为今年这些电影想来想去也没什么真的值一个奥斯卡的。无耻混蛋虽然好,但是最后的虎头蛇尾给减分不少,其它提名的就更是摆设了,奥斯卡今年搞十部提名是大大的失败。

小时候觉得奥斯卡是个特神圣的东西,曾经连续很多年能记得每一年奥斯卡的最佳电影。后来发现很多得了奥斯卡的电影过了几年以后再也没人提了。这几天很多地方都在选21世纪十佳,把这十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翻出来,也没几个能拿的出手的。

不过这十年的好电影相对还是少。自己弄了十部,到最后几个都是凑数的:

穆荷兰道
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日落之前
老无所依
阿凡达
大象
记忆碎片 Memento
鬼子来了
一一
颐和园

说一下为什么选了阿凡达。虽然它确实连一个奥斯卡都不够格,但是它在技术上的创新一定会影响今后十年的电影业发展。也许在IMDB的排行榜上以后没有它的位置,但是电影史上他还是一定会被人记住的。

1 条评论 (321 次阅读)
2010年3月3日 | 标签:

一直觉得应该写一写这个电影,不是因为它有多好,而是因为这样的电影,在中国还从来没有人拍出来过。《太阳照常升起》是2007年上映的,到现在快三年了,也没什么人提起它了。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当我们回顾中国电影的时候,一定还会再提到这部片子。姜文这个在第五代第六代之间成长起来的“业余”导演,真的是个非常NB的人物。现在第五代导演已经全军覆没,第六代也没成什么气候,如果说中国未来几年还有谁能拍出NB电影,只有看姜文的了。

大部分人看完这电影以后就是一脑袋糊涂糨子,好象什么都没看明白,稀里糊涂就看完了。这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看上去拍得精致漂亮的电影其实相当的晦涩难懂,没有多少人能看明白,要想全部说清楚,那就只有姜文自己了。但是,你不懂,并不能说你没看见。周韵在电影开始和结尾重复喊的阿廖沙那句,有多少人能注意到,其实是不同的:

在第一部分,周韵发疯的那段: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天一亮他就笑了!

在最后一部分,周韵在火车上生下孩子那段:

阿廖沙,别害怕,火车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了!

为什么一个是天亮以后他就笑了,另一个是他笑了以后天才亮?想一想第一部分的时间(1976年)和最后一部分的时间(1958年),再想一想那个照常升起的太阳,其实这是电影最重要的政治隐喻。

回过头来先说说电影的故事。如果不深究,它的故事部分还是不复杂的。周韵年轻的时候遇到姜文,被姜文花言巧语骗到手以后又给抛弃了。周韵生下姜文的孩子,来到姜文的家乡,把孩子养大,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再见到他。孩子长大成了房祖名,当上了小队长,周韵发疯然后失踪了。姜文带着老婆回家乡下放,正好到了房祖名的小队,他整天带着队里的孩子打野鸡玩,顾不上回家,结果小队长和他的老婆搞上了。姜文说他老婆的肚子象天鹅绒,但是小队长不知道天鹅绒是什么样子的。姜文上北京去找天鹅绒,本来是想让小队长死个明白,但是后来想明白了,不再怪小队长和老婆了。没想到姜文回来之后,小队长拿出了他自己找到的天鹅绒,还说“你老婆的肚子,一点也不象天鹅绒”。最终逼的姜文拿起枪,把小队长,房祖名,也就是他自己的儿子给打死了。

故事虽然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大家看了这个意思以后,肯定还是不满意,因为还有太多的细节对不上号,前言不答后语,还有很多“为什么呢”,“为什么呢”,十万个为什么。但是这个电影拍的时候,就没打算让你全部都对上号的。比如第二部分黄秋生“抓流氓”那场戏。黄秋生溜达过来看红色娘子军,旁边坐着一瘦老太太吃瓜子,他看一眼电影再回头,那老太太变成一白头发胖老太太了,他再一看,又变成瘦的了。还有他身前站着的被他摸了屁股的那个女的,看电影的时候和回过头看黄秋生的时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女的!你可以理解成黄秋生的记忆是靠不住的,但是它其实也是在说,这个电影的所有一切,其实都不是那么靠谱,都是不确定的。

电影里有大量的性暗示,比如:

- 周韵说房祖名他爸爸的枪,开始很长,然后变短,最后只有巴掌那么大。
- 周韵说不要不要,他说“我知道我知道” – 然后就骗到手了。
- 姜文能把陈冲的鞋弄大,也能把孔维的鞋弄大,也能把周韵的肚子弄大。
- 黄秋生把自己的枪给了姜文,自己只留下了枪带,因为那是他妈妈留给他的。然后姜文用那“枪”搞了陈冲,黄秋生用枪带上了吊。
- 姜文把枪带回了家乡,天天在外面打野鸡,打完以后还留下作为男人象征的记号:一个木头的“方叉子”。

1976年以前的中国,人们都是处在一种极端压抑的状态,不管是性的压抑,还是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整个的心理都是扭曲的。所以才会那么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耍流氓,才会有人打骚扰电话,听了“丢你老母”会兴奋,陈冲才会一面看到黄秋生就“兴奋得不行”,一面听到姜文的小号声,又赶忙跑到他的床上去。

电影里最重要的隐喻,是政治隐喻。其实也可以说,这完全是一部政治电影,虽然表面上它一句政治也没有提。姜文的《鬼子来了》被禁,但是《太阳照常升起》顺利通过审查,他心中一定暗笑。他说电影不一定要发生在1976年和1958年,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这其实完全是掩人耳目。这两个时间,是电影里不多的明确提醒观众的线索。

- 1958年以前,代表着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那是一个全民的狂欢,就象电影最后部分在新疆婚礼的场面那样。那时候的毛主席,是全国人民的红太阳,在毛主席的指引下,诞生了我们伟大的新社会,一切事物都充满希望。所以孩子出生的时候,太阳升起来了。或者说,太阳(毛主席)升起来的时候,孩子(新中国)诞生了。所以“他一笑”天就亮了。这里的他是毛主席,是共产党,这里的天是新中国。

- 我们有毛主席指引方向,但是毛主席的指引的方向就一定走得通吗?1958年以后,一直到1976年,他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我们看看电影是怎么让疯掉了的周韵来进行这些尝试的:
1. 大树歪掉了,因为树下面埋了很多石头,要把这些石头挖出来,从根本上改变树的根基。 – 天翻地覆的社会主义改造
2. 把羊都赶上树。 – 十五年超英赶美
3. 把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砸掉。 – 文革时候的打砸抢,破四旧,打破一切旧的东西
4. 在周韵搭建的鹅卵石小屋里,所有的东西都是破碎的,但是都被小心的拼接在一起。它们是如此的不牢固,一个喷嚏就可以全部粉碎。 – 这好象是在说那时整个社会的状态,旧的都被破坏掉,但是新的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人们的内心受到伤害,没办法真正的修复。

- 没错,疯掉的周韵,就是在说那个疯掉的年代,那个疯掉的红太阳。所以,发疯的周韵会在树上喊“天一亮他就笑了”。在“他一笑天就亮了”的年代,人们无法想象没有了红太阳,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实际上,发疯的周韵消失以后,也就是1976年,毛主席去世之后,“天”却亮了,人们发现了新的希望,所以天一亮他(人民)就笑了。

周韵消失了,1976年过去了,我们不再有红太阳指引方向,但是这个世界并不会因此而发生什么改变,事实上,太阳会照常升起。

这,才是姜文从头到尾想说的事情,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他只不过是想从另外一个角度表现自己成长的那个年代。看着那些对他的电影放行的政审干部们,姜文一定捂着嘴乐呢。

其实除去电影里晦涩难懂的故事情节,《太阳照常升起》的摄影,音乐,用光,风格,不是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很象吗?

最后说一段每个人都完全看懂的部分。在第一部分结束,周韵的军装,裤子,和绣花鞋,随着小河流去的时候,黄秋生弹着吉它,唱起《美丽的梭罗河》。那是我小学时候学过的歌,但是从来不知道这首歌可以唱的这么动听。

而那一段,也是电影最美的部分。

15 条评论 (343 次阅读)
2010年2月14日 | 标签:

塞拉菲娜,也叫花落花开 – 这名字翻译的太张明李强了,刚看时总觉得是另外一部电影,比如台湾言情剧,或者想起高晓松的那时花开。

电影讲的是巴黎附近的小村庄的故事 – 那是差不多100年以前的法国,但是那些石块铺成的路,那些装满窗板的房子,那些教堂,和我见到的法国,简直是一模一样。看见那些石子小路和窄窄的街道,又想去欧洲了,去花上半天时间,喝好喝的咖啡,吃硬硬的法国面包。

那个时候,巴黎是世界艺术的中心。 – 从那里随便拎出来一个名字,在100年后都如雷贯耳。一九一几年的威廉伍德,已经开着小汽车跑来跑去,可以想象他们那些艺术家和收藏家们,在巴黎的花神咖啡馆高谈阔论,他们衣食无忧,追求的只是更高的艺术境界,就象30年代北京“太太的客厅”。而几十公里外的桑利斯,女人们还在河水里洗衣服,挎着篮子走来走去,篮子里终日放着雨伞,干粮,自己酿的酒,和偷来的牛羊的血水,她们和中世纪的人们,并没有两样。

萨贺芬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她已经人过中年,但是还独自一人。身材臃肿,手脚粗大。她往返于村里的大房子,餐厅和教堂,在那里打扫房间,为厨房打杂,给修女们洗衣服。在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我们只看到她在做着这些,赚着微薄的一点点钱。唯一让人觉得有点不同的,是她对自然界万物的奇妙感觉。她会俯下身抚摸路边的小花,她走很远的路到野外,坐在阳光绿草之间的树上,看着远方,呆上很久。

电影就这样铺垫了很久,偶尔穿插萨贺芬用牛羊的血,泥土,教堂的蜡油,白漆,制作那些颜料。但是一直看不到她怎样画画,直到看到了那一小木板的苹果。

终于威廉伍德发现了萨贺芬,他象发现了亨利卢梭时候那么兴奋,他买下了她所有的画,他鼓励她继续练习,他告诉她那些画是好的,不要听其他人的闲言碎语 – 因为“他们不懂”。

如果没有威廉伍德,萨贺芬还会这样坚持画画吗?我想会的,她是为了那些守护天使在画画。

她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一定和我们不一样,她能感觉到那些苹果在眨眼睛。她说她唯一的灵感来自教堂的玻璃。 – 那些中世纪教堂的玻璃图案五彩缤纷,和她的画放在一起比一比,确实很象。

除了面对自然界万物,萨贺芬唱歌的时候最开心。她在画画的时候唱歌,在和修女一起吃午餐时候唱歌,在教堂礼拜的时候唱歌 – 也许这三个时刻对她来说,其实没什么区别。

萨贺芬也不是完全不通人性。她会给房东太太的儿子看门,听他和女佣在里面ROOM。然后在房东太太进屋的瞬间,就把床单换好。房东太太的儿子坚持要留下那幅苹果,才让萨贺芬被威廉伍德发现。不知道他是真的觉得那些苹果很象,还是对她洗了自己的湿床单略表感谢。

电影暗示了威廉伍德的同性恋身份。在萨贺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自己的年轻画家恋人病重去世,并没有能顾上她。而萨贺芬对威廉伍德的感情,是不是也有一点微妙呢?

萨贺芬最后疯掉了。也许对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结局。她的灵感就是那些窗玻璃,守护天使,和会说话的花花草草,如果这一切都在她的画中用尽,如果她再也画不出来什么,她应该身在何处呢?

威廉伍德发现了很多朴素派作家,比如萨贺芬,比如亨利卢梭。萨贺芬没受过教育,从没学过画画,亨利卢梭从税务局退休以后才真正拿起画笔。但是威廉伍德并不喜欢“朴素派”这个名字。虽然字幕翻译的是朴素派,但我听着他说的法语,用着我的英语词根猜词大法 – 他明明说的是幼稚,无知(innocent),怪不得不喜欢。

当我流连在奥赛美术馆的时候,并不曾见到萨贺芬的一副作品,在网上查塞拉菲娜的名字,除了这部电影,也找不出什么她本人的画。如果不是这部电影,未必有多少人会知道他。

尽管如此,萨贺芬还是幸运的 – 至少和《立春》里面的王彩铃相比。王彩铃自视甚高,但是一生没有人爱,才华也没有人赏识 – 也许她本来就没有什么才华。萨贺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自视低微,从没有奢望得到什么。但是她认识了威廉伍德,得到了专家的肯定,而且过上了五六年的好日子。

她在电影的最后,搬着凳子坐在树下的时候,会想些什么?我猜她不会想到那十几间卧室的大房子,崭新的汽车,或者守护天使找不到她的画展。她只会记起守护天使让她拿起画笔,记起那些颜料,那些教堂的彩色玻璃,还有画画时候常的歌吧。

35 条评论 (273 次阅读)
2010年1月30日 | 标签:

经方恨少的强推,最近看了《地下》,一部由已经不是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导演,拍的南斯拉夫电影。

- 最近泡网的诗人涌现的比较多,最近NB的小说家死了一个。用最简单的话描述一下:《地下》,是诗人写的一部小说。

电影讲的是两男一女的三角恋爱,恩恩怨怨横跨了南斯拉夫从二战胜利到最终分裂的50年。本以为这是一部大历史背景下的回忆录,看完以后才发现,它的搞笑很无厘头,它的情节很荒诞,它的故事很超现实。想象一下海子写的《平凡的世界》,就是那个样子。

- 电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隐喻,对于南斯拉夫的历史,还有南斯拉夫人,都了解太少,并不敢说看明白了什么。

电影最直接的隐喻,就是那个地下室。地上的南斯拉夫,革命已经胜利,马高作为铁托的亲密战友,已经功成名就,小黑的爱人娜塔莉,已经是马高夫人很多年。而地下的小黑们,还以为德国的侵略还在继续,地上的人们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听着马高人造出来的空袭警报,念着铁托领袖的最高指示,在黑暗艰苦的地下,造出一批批的武器,送到地上,支援那些与纳粹法西斯作斗争的游击队员们。

生长在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这一切是如此的熟悉。看到这地下的场景,会想到什么?

* 中国少年报上每期都有一篇《社会主义好,资本主义糟》。资本主义国家的孩子们,都住在垃圾堆里。
* 我们的身边,永远有各种各样的敌人,右派,叛徒,修正主义,小资产阶级,”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 中国的互联网,是开放和自由的,我们只是过滤一些人民不该看到的东西。

看到那些地下的场景,我会想起上学时候背过的无数口号,比如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我还会想起那些为连战表演“连爷爷您回来”的小朋友们。我怎么觉得,自己还是生活在地下,从没有真正出来过?

- 从电影里我还看到,库斯图里卡,这个已经没有祖国的南斯拉夫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家的深深留恋。

巴尔干半岛,那些前南斯拉夫国家的关系,那些战争,有多少人能真正说清楚?

*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组成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王国。
* 1929年,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
*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入侵,南斯拉夫王国解体。
* 1945年,战后重建南斯拉夫民主联盟。
* 1946年,更名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 1963年,又更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联邦”)。
* 1992年,“南联邦”解体,未独立的塞尔维亚、黑山等两个加盟国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
* 2003年,改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简称“塞黑”),取消“南斯拉夫”这一名称。

@ 在电影里,小黑们在地下呆了20年,因为被拨慢了时钟,他们以为只过了十五年。在那个疯狂热烈的地下婚礼之后,小黑带着儿子回到地上,要亲自参加革命战争。从此真相大白,马高,小黑,和所有人都四散东西。
@ 在历史上,小黑的地下室被炸毁的那一年,南斯拉夫又一次改了国名,并且开始了经济改革,放权给各加盟共和国。
@ 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九评苏共”的社论,批判了苏联和东欧的修正主义路线。其中第三篇的题目是: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

我完全可以理解导演的心情。南斯拉夫从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到各共和国,各民族发生矛盾,分裂,到这20年来不断的战争。怎么会不想回到过去?

但是站在历史河流中回头看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是应该尊重民族自决的权利,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是去是留,然后分散而混乱;还是用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控制民族之间的矛盾,维护统一的国家?如果是现在我们需要做选择呢,如果是五十年以后呢?

- 铁托葬礼的镜头里,看到了华国锋。那是他人生最春风得意的时候。

28 条评论 (306 次阅读)